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零售餐飲、住宿旅游、交通運輸、文化娛樂等行業銷售額大幅下滑;制造業、房地產、施工建筑等因人流、物流受限而復工復產緩慢...
疫情對中國各個行業均帶來不同的挑戰與機遇,而這些變化可能會深刻影響到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和競爭格局。
下面,本文將聚焦零售業、制造業、汽車、醫療健康、科技、房地產、能源等七大行業,分析疫情對各個行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展望行業未來發展的前景。
疫情直接影響零售實體店營收,餐飲、購物中心、百貨商超和專業品牌店、院線和旅游出行關停,導致時尚奢品、酒類等場景體驗消費類目受挫;傳統商超、便利店和街邊店為保障民生需求雖然維持開業,但同樣流量嚴重下行,人工、租金、庫存等固定運營成本直接挑戰企業生存。
疫情引發零售企業進一步向線上轉移,同時戰略性收縮在線下的布局,以提高整體業績與效率。運營脆弱的企業受較大沖擊,而高毛利的品類、提前布局線上業務的企業會從容應對,強品牌大平臺趁機擴大市場份額,搶奪中小微企業的客戶、人才、門店、供應商等資源。
各個細分類目行業發展呈現強馬太效應、強者恒強的同時,細分行業內競爭格局會加劇分化,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企業加入到協同聯盟生態體系中,在體系內部構建共生關系的同時,生態體系之間形成軍團式、系統化競爭。
疫情中出現的無人自提、機器人配送、無人零售店等方式突破了配送收貨的心理障礙,無人門店、無人貨架、自動售賣等方式在交通樞紐、社區商業、醫院和學校等人群大量時間聚集點作為終端零售有效補充,為快遞、外賣配送服務提供了良好服務平臺,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運營的成本。
同時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無人零售的終端和后端運營發展積極尋求應用場景,未來價值有望進一步發展。

疫情防控政策讓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生產因原材料供應、勞動力不足等受到沖擊。近期政策多次表示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尤其是優先保障在全球供應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環節恢復生產供應,確保我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重要地位。
為了推進自動化生產,高科技人才、高技能、多技能復合型工人的市場需求將大增。同時,零部件標準化、物流智能化、加強供應鏈抗風險能力也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數字化技術的深層次應用,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的協作效率,促進業務增長,實現產品創新,并且通過AR、AI等技術進行遠程指導,對設備的運行狀態監控進行故障預警。因此,大數據分析和AI等技術的實際應用將得到廣泛應用,使得數據分析師的需求迫切。
武漢是中國六大汽車產業集群發展城市之一,匯集東風乘用車、東風本田、神龍汽車、東風雷諾、上汽通用五大整車企業。整車廠吸引了大量零部件企業的集聚,涵蓋底盤、變速箱、車身、電子、內飾、玻璃等主要零部件,持續停產不僅對武漢地區整車廠形成沖擊,也對全球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造成一定影響。
疫情對4S店汽車銷售影響巨大。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調查顯示,在調研2895家經銷商中目前僅有573家4S店完成復工,復工率不到20%。
因為疫情暫被推遲購車需求得以釋放,汽車銷售市場或迎來一個小高峰,預計疫情之后,汽車銷量穩步回暖。
居民收入和就業受到疫情影響,保持資產的流動性愈發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汽車金融因其靈活的支付方式、較小的現金流負擔、以及寬松貨幣政策下利息走低,將受到更為廣泛地接受和使用。
通過此次疫情,研發各種應對病毒的檢測、抑制和診治的相關藥品和試劑勢必將受到重視,而人們對類似流感疫苗類產品的使用量也會提高。因此預期會有更多醫藥企業加快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的研發與制造。
疫情結束后,人們對健康管理和保健有更高需求,將推動醫療消費增長。通過本次疫情,大家對疾病預防、早期就診、治療方法和藥物、疾病預后和危害的認知也更為深入,特別是家用預防產品(居家消毒、個人防護)的銷售將大幅增長。
受疫情推動,互聯網醫院、在線診療、各類網上藥店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政府、行業和大眾認知上對新興渠道均有更高的接受度,也解決了特殊時期很多非急診慢性病、常見病患者的就醫、配藥的問題。
因此,互聯網醫院、線上藥店等新興診療和藥物獲得平臺或渠道未來將得到更好的應用和發展,提高相關疾病患者的就診和治療人數。
工信部日前發文倡議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鼓勵攻關并批量生產一批輔助診斷、快速測試、智能化設備,助力疫病智能診治。
這對影像AI產品為主流的醫療AI行業來說,是很好的機遇點,讓提供相關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制造企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科技在近年來疫情防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眾多行業受到疫情沖擊相比,科技行業受到影響較小,很多企業甚至得到較好的發展機遇。如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線上生活服務等項目迎來空前的市場需求;無人零售、無人配送等高科技行業強勢崛起;提供同城物流、定制化餐飲配送、跑腿等各種配送平臺和上門服務平臺越來越受到認可。
同時,不受地理空間限制的在家辦公、遠程辦公等“線上”辦公,能夠實現個體協同的辦公軟件將是未來發展趨勢。此外,人們對健康管理和保健意識的逐漸重視,包括私人醫生、私人心理醫生以及各種“線上”咨詢服務,科技賦能醫藥健康行業的作用也愈發明顯。
疫情的影響,傳統產業也在加速轉型升級,打造新的業態模式。預期將會有更多的制造企業著手數字化轉型,打造智能制造工廠,以提高企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同時,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區塊鏈等新技術、新產業的興起,將大大提升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運營效率,我國產業技術變革的腳步將更加快捷。

疫情防控期間,房地產線下銷售活動受到較大沖擊,多地售樓處關閉,銷售斷崖式下降。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春節期間的返鄉置業需求受阻,影響更為嚴重,去庫存壓力加大,對全年銷售也造成一定影響。
堅持“房住不炒”原則下,政府采取措施穩定房市。2月份公布的5年期以上LPR利率下調5個基點,有助于降低房貸利率和企穩房市。
受疫情防控暫停施工、建筑工人返工緩慢等因素影響,房企開發投資節奏也被迫放緩。作為杠桿率較高的行業,快速資金回籠對房地產企業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部分中小型房地產企業資金吃緊,經營風險加大,導致全國眾多房地產相關企業破產清算。
與此同時,一些經營狀況較好的房地產企業趁機收購優質資產,行業內兼并加劇,推動房地產業行業整合。
核心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由于具有高質量的醫療資源,加大了對人口流入的吸引。有些地方政府在本次疫情防治中表現出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使得這些城市更具吸引力。對核心城市和地區優質公共資源的需求,使得這些區域的房價得到有力支撐。
由于疫情防控導致復工延遲和避免人員聚集,許多企業啟動遠程辦公。新型辦公模式助推企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對靈活度更好的共享型辦公租賃需求將會上升,寫字樓市場結構發生調整。同時,由于線下零售、旅游急劇下降,商鋪類地產和旅游類地產(如酒店、旅游小鎮)受到很大短期沖擊。隨著新冠疫情結束后消費、旅游市場慢慢復蘇,這些市場有望緩解。